微论神聊‖35期/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7年6月29日,《国土微论坛》在微信群举办第35场“微论神聊”活动,由吕艳东主聊“最是书香能致远”。主持人:李曼。
主聊人:吕艳东,武警河北总队现役军人,喜好读书、藏书,业余爱好广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20uj9r1o&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读书是个老话题,也是个严肃、经典、经久不衰的命题。自有文字以来,历代先贤圣哲,对读书都推崇备至,也就读书之事,有过无数的经典论述。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从朱熹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曾国藩的“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从孙中山的“读书胜过吃饭”,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凡此种种,不可胜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的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史册中。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信奉“不学诗,无以言”,以“耕读传家”为高尚家风,以“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读书像血液一样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千百年来,也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悬梁刺股”“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故事家喻户晓;李白铁杵磨成针、司马光警枕励志、范仲淹断齑划粥、宋濂冒雪访师的事迹千古传诵。
不仅中国,放眼世界,读书的轨迹,也深深镌刻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程上。犹太人视书本为珍宝,哺育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129人获得诺贝尔奖,占全部得奖人的32%。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阅读的力量,永远闪烁在文坛巨擎的不朽经典里。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正是因为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无论古今中外,读书一事,历来都被尊崇为一件神圣、高贵、愉悦和必要的事情。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每个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艘小船,那么书,就是这船上的帆。尽管生活的大海上有时还会浓雾迷漫,还会有狂风巨浪,但有了帆,我们的航线就不会偏离,我们的航船也不会沉没。因为,最是书香能致远。
——为何读书——
先与大家分享一段美文:“读书使人专注,培养你洗耳恭听的姿态,你重视别人,魅力就会降临你的双眸;读书使人微笑和哭泣,使人的灵魂在某一瞬间舒展,尽情宣泄,这种哭与笑的纵情和奔放,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读书使人自信而谦恭,当你把他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时,你唇上的红艳才能更加光彩夺目。你想要优美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优美就会像五月的花环,飘然而至,环绕在你颈间……”
读书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物,其实为何读书已经不言而喻,就因为读书是一件让人受益的事情,益处良多,何乐不为?
(一)对个人有益。读书对于我们每个人益处良多,在此列举一二。
一是增智强能。这一点不难理解,常言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可以告诉人们许多相关的知识,让人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书读得多了,知道的事情就多,思路就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高于常人了。特别是我们从小到大上学读书,这个时期的读书学习对于增智强能的作用尤其重要和明显。我们群里的朋友,多数都是通过读书学习、从百万高考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才有了今天的学识见闻、工作岗位、社会地位,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不正是当年我们十年寒窗苦读所换来的吗?那么,我们下一步的进步与进取、提升与发展,也同样要靠读书学习来赢取。增智强能的另外一层含义,读书还能丰富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位、增加人的情趣。前段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说几个朋友爬山去欣赏晚霞,一个朋友看到日落美景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另一个哥们则说:“好看,真TM的好看。”当然,我们读书的意义不是要记住多少优美的词句,也不是要在人前展示自己有多少才华,但起码,读书多了,能让我们不至于语言苍白到只剩下类似“好看,真TM的好看”。而如果能够读一些类似于秋水长天的句子,起码能让我们更好地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虽然读再多的书,我们也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世界,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是,通过读书,你看天可以看到“一江春水碧于天,小舟翻动水中天、卧看秋涛蹴远天、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看水可以看到:“长恨人心不如水,天阶夜色凉如水,古来万事随流水、万里秋风吹锦水”,而不是“大山真雄伟,大海全是水”。
二是开拓视野。就好像我们今天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样,打开网络,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打开书本,便是打开了通向世界乃至宇宙任意一个角落的一扇窗口。我们常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一个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用博古通今来形容人见多识广学识渊博,这当中的区别,固然和一个人的所处环境、成长经历等都有联系,但读书的多与少,绝对是影响人学识、见闻、视野的一个重要因素。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又何止是三辈子呢!中国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孔子时代起就把读书和游历作为提升学识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尚不能够走出家门四处游历时,通过读书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读书,是同最美丽、最优雅的思想交流,不仅可与孔孟谈礼,同老庄论道,与韩非议法,同孙武讲兵,也可与王羲之颜真卿赏字学书,还可与齐白石徐悲鸿品画谈艺。正像宋真宗赵恒所说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三是养颜美容。网络上流行着很多的心灵鸡汤,有些内容,细品还是有些滋味。比如有这么一句“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爱过的人、你历过的事,都会写在你的脸上”。仔细思量,确实如此。佛家讲相由心生,浅显地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心灵情志必然会表现在他的相貌仪表、言谈举止上。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内心狭隘、阴暗的人,往往外表也猥琐不堪;而一个才识丰富、心志宏大的人,外表看起来也往往很舒朗。就连叔本华都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提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至少就成年人而言,他的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惯常的心灵状态和行为方式总是伴随着他自己意识不到的表情,这些表情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便会铭刻到他的脸上,固化为相貌的一部分。所以有一种说法:人过了三十岁以后,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今年央视有两档节目非常受追捧,“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两档文化类节目,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主持人董卿。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女人,用她以文化底蕴为支撑的美丽,一时成为国民女神,正所谓“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除去父母遗传的因素外,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一些,有钱的可以去韩国整整容,没钱的不妨多读些书吧,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是愉悦身心。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可以修身养性,愉悦身心。人生的享受无非三类,身体的健康,物质的富裕,精神的满足。而这精神的满足,又反过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物质生活。关于这一点,清代的李鸿章有一幅对联说得很是到位:“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试想,我们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放松下来,冲一杯清茶,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随意翻上几页,是不是一种绝好的享受呢?而在阅读中去体会书中的美好,又是对心灵、对精神最大限度的愉悦。当然,获取这种精神愉悦的渠道很多,听听音乐、追追剧、看场电影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没有哪一项像读书这样简便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我深以为然,在其他休闲方式中获得的一切快乐,在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比如,读文学之乐,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数千年,遥距几万里,依然可以产生共鸣;读历史之乐,在于破获巨大的秘密,看王朝之更迭,思兴衰与得失;读哲学之乐,在于以短暂之生涯考察永恒之宇宙,并研究人和宇宙如何相处,人与人如何相处,从而获得智慧……和我们看电影、看演出一样,阅读还能将情感融入书中,阅读中有泪水,有感动,有思索,有震撼,在读书中将个体心绪与书卷哲理结合,超拔的心境和顿悟常常油然而生。读书人通过这样的“阅读人生”嬗变,不仅是完成了心灵上的享受,也是完成自身的精神发育。
在此摘录一首小诗分享给大家:
是谁给了我们
快乐忧伤痛苦还是希望
是谁给了我们
甜蜜的渴望和美好的畅想
是谁在无边的黑夜里
为我们点燃了
真理的火光
是谁在徘徊的十字路口
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不言而喻,这首小诗说的也是读书,读书之乐,也由此可见一斑。
五是益寿延年。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医学和科学的角度来作一阐释。就像身体上的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强壮和健康。研究表明,读书能让大脑保持活跃和忙碌,从而预防衰老。英国读书俱乐部曾委托萨赛克斯大学的“心智实验室”进行研究,发现在各种减压方式中,阅读的效果最佳,心理学研究也认为阅读时人的思绪会集中在文字上,紧张的身心由此可以得到放松。而耶鲁大学的公共健康专家在过去的11年里,跟踪记录了3600名50岁男性和女性的健康与阅读习惯。研究表明,每天读书半个小时以上的人,比不读书的人平均寿命长2年。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群体的平均寿命更高一些也是不争的事实。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读书可以健脑力、增见识、开眼界、阔心胸,这些,也都是有益于健康的,自然也就能够延年益寿了。
当然,读书的益处,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读书还能辨恶识善,去伪存真,减愚增智,祛俗养雅;读书使富者慈悲,令贫者坚毅,给美者锦上添花,为丑者雪中送炭;读书使人见贤闻圣,是求索者的通天路,又能驱鬼迎神,是苦难者的避难所。
(二)对家庭有益。有句老话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化用到读书上,我说“一人读书、全家受益”。读书对一个家庭的益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是有助于形成良好家风。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过一句话:“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书架是最好的不动产”,相信能引起很多朋友的认同和共鸣。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一个家庭的成员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的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而最好的家风,一定是具有读书传统的家风。所以自古有“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的说法。要知道,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形成这样的家风的,读书在当时是一件既高尚又奢侈的事,普通的老百姓家既读不起书,也买不起书,即便如此,我们的老古人都特别重视家风建设,讲究耕读传家,那么当今社会我们都有着相对富足的生活,更不能忽视对读书的倡导、对家风的建设、对家教的传承。
二是有助于促进夫妻和睦。钱钟书和杨绛,被称为文坛伉俪、才子佳人,他们俩个人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百年之后仍旧为人称道。在谈及他们的婚姻和爱情时,杨绛先生说,她和钱钟书一路走来,不仅是生活上的夫妻,更是心灵上的伴侣。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一对夫妻之间,是需要一些保鲜剂来维护他们的婚姻的,随着两个人渐渐老去,加上生活琐碎的磨砺,很多人觉得审美疲劳了、相看两厌了,一些矛盾也由此而生。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谈道,婚姻里最好的保鲜剂,是两个人精神世界共同不断地升华,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是否很有道理。夫妻之间有矛盾实属再正常不过的,但最难弥合、最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是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精神层面的矛盾。一对夫妻,无论男方或女方,当你放弃了学习进步、忽视了三观的改造、放松了心智的提升,当你的思想和认真水平与你的另一半远远不在一个层面的时候,你们的婚姻就真的有了危机了。怎么破?通过读书学习,使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差不多保持在同一层面,我觉得这是感情和婚姻稳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男同志,有时免不了因为喝酒、打牌、撸串儿等受到老婆的挤兑,如果有了一个爱读书的习惯,多半你老婆是不会反对的,男同志“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也的确是更有利于家庭和睦的。
三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儿童的成长成长,与环境的熏陶与影响有很大关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为人父母,自然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而培养我们的孩子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一个家庭有了新生命诞生,当孩子第一次触摸书页,第一次看到父母有一种姿态叫“阅读”,对书籍和知识的敬畏感和亲和力便会慢慢滋生。其实对于孩子来讲,阅读有趣的课外书也是一种娱乐和放松,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孩子上了一天课,再让他看书太累了”。而孩子的阅读习惯,又深受父母的影响,试想,在一个四壁图书、父母热衷于读书的家庭里,孩子也定然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与孩子一起读书,也是一项重要的亲子活动。通过文字的阅读,可以更多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这些是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所给不了的。美国的研究数据表明,近十年儿童的智力下降了10%,这是全世界的数据,原因就是现代媒体的直观性影响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当然,我们并非要排斥新媒体,而是要把二者的优势都要利用和发挥出来。
我平时喜欢买书看书,平时出差、孩子过生日,送给他的礼物也多半是书,现在,七岁的孩子也有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书架,并且,他已经开始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除了一些文化类少儿类节目外,很少让孩子看电视,这样做的初衷,也是寄希望于在他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多闻闻书香,多接受些书籍的陶冶和滋润。
(三)对社会有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营造起一个个文化之家、书香之家、和谐之家,这不也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有益贡献吗?
——如何读书——
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读书无规但有常规。处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究竟应该怎样读才更有益、更有效?对此也有很多名流大家做过系统研究和阐述,我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给大家穿针引线提一些建议。
好书不厌百遍读。这是已经被多数读书人所认可的观点,读书并不在多,更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一部优秀的作品,是浓缩了作者的学识见闻、生活经历、人生智慧的结果,如果只是粗略一翻,是难以领会到其中的精要和奥妙所在的。比如《红楼梦》,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我们随便读一次两次,又怎么能领略到其中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玄幻,体会“千里草蛇灰线”的奥妙,遍览其无所不包的万千气象?著名学者朱光潜把“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为座右铭,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
跬步之功不可轻。大家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工作之外有家庭琐碎,家庭之外有朋友应酬,真正想要静下心来读些书的时候,其实也是很难得的,相信这既是很多朋友的无奈之处,也成为一些朋友自我宽慰的借口。对此,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值得我们借鉴,也就是所谓的“马上、枕上、厕上”。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车上、睡前等时间用来读书,仍不失为忙里抽闲、有效利用小块时间的好办法。虽然在医生看来,无论车上、枕上、厕上读书,都不是良好健康的习惯,但既然我们读书的时间已经少得可怜,不妨还是把这“三上”以及其他的一些小块时间利用起来,时长日久,成果还是很可观的。我平时上下班坐班车,路上的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包里带一本书,只是在路上读,差不多平均一周能够看一部长篇小说,粗略算一下,仅车上,一年读十几部书是没有问题的。此外每逢出差,也必带本书在身边,乘车途中、酒店无事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看。另外就是要放一些“枕边书、案头书”,工作之余,闲暇之时,都可以顺手拿来阅读。
眼到心到手也到。常言道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如果是寻常的消遣读物,随意翻翻倒也无妨,但如果是为了学习积累,如业务方面、经典著作等书籍,在读的时候还是要手眼并用,要动动笔的。读书的过程固然是一个放松的过程,但它毕竟更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吸收思考的过程,有一点启发和思考,通过批注或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更有助于促进我们消化吸收。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群里,有许多文学爱好者、文字工作者,对于这部分同志而言,动手的作用更加重要,阅读、摘录、剪贴、收集等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积累丰富的素材,完成好工作也同样大有裨益。
此外,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和境界,读书与心境、环境等因素也有很大关联。前几天看到张恨水先生的一则小文,觉得有趣,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读书百宜录
读书有时,变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
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蝟,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
偶然失意,颇感懊恼,徘徊斗室,若有所悟,即宜拂几焚香,静坐稍息徐读《楞严经》;
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细君含睇,穿针夜话,宜高声朗诵,为伊读《西厢记》;
月明如画,清霜行天,秋夜迢迢,良多客感。宜读盛唐诸子一唱三吹之诗;
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
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
题曰百宜,不能真个列举百宜,必欲举之,未免搜索枯坐,然而枯则无味矣。敬作抛砖之引,以求美玉之来。
在张恨水先生心中,书已经不再是方块字的简单集合,与时与景相映,书变成了一重境界,一种说与外人全不懂的心绪。此时的书,不能用眼睛去读,而在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体会。天时、地利、人与书和。
——读何种书——
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说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把所有的好书读完,尽管这是一件令人遗憾又无奈的事情,可也毕竟是客观现实。就不要说前人留下来的典籍遗产,201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7.58万种,这个数据还在呈增长的趋势。人生不过三万天,我们三天读一部书,一辈子也不过能读一万本,所以我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实在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在这样的现状下,有选择性地读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典必读。这里讲的经典必读,不是说但凡经典都一定要读,而是经典的书籍,我们一定要读那么几部。比如《红楼梦》,比如《四书》、《资治通鉴》等,这些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书,当然还包括国外的一些经典名著。这些书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的作者是在相关领域的集大成者,且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明的结晶。如果不读经典,就好比我们去饭店吃饭,到全聚德不吃烤鸭,到东来顺不吃涮肉一样。因此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最有份量的作品,是一定要读的。“经典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文史哲必读。也就是文学、历史和哲学。关于文学,大家也都读过或多或少的文学作品,知道它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著名作家龙应台把文学比喻为“白杨树的湖中倒影”,文学所蕴含的,其实就是现实之外的真实,它不仅能塑造我们的审美,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反映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关于哲学,打个比方,我们去钻一个迷宫,可能半天都绕不出来,而如果我们是站在高处看别人钻这个迷宫,就会奇怪他怎么会出不来。哲学带给我们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思辨能力,就是让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处来看待世界。如果说文学是让我们从水中看到杨树的倒影,那么哲学就是让我们借着星光走出迷宫;关于历史,自古有“经不如史”的说法,历史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史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鉴往知来、鉴古知今。对于任何东西、现象、人物、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又如何理解它现在代表什么意义,又从何判断它的未来呢。
诗词必读。诗词对于人的影响,学界的看法是,重在对人性格、情商、心灵的塑造。前面我们讲过秋水长天的例子,那么读诗,其实是让我们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一个传承,让我们能更好地表达个人的心灵与情感,同时,培养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这些对于我们感知力、表达力、心理调节力,都是重要的培塑。
时政必读。无论从我们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人的社会属性来讲,时政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不仅是让我们知道世界上已经或正在发生什么,也是我们这些人作为公职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所驱使。同时,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于我们在重大人生问题上如何选择,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然,博览群书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追求,以上内容,只是相对重要,在我们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丰富学识仍然是最值得倡导的。
——说说买书——
这个问题和上面说的选书的问题类似,多数情况下买书是为了读的,我们要读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但也有时买了书不一定是为了读,有人喜欢藏书,有人现在没有时间,买了之后日后再读,也都可以。我个人买书有两个喜好,一是买名社的书,就是几家知名的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几年的广西师范大学、中信、新星等出版社出的书质量也都非常高。至于买书的渠道,当当网、图书批发市场,只要保证是正版,都可以选择,经济实惠。二是可以常逛逛旧书市场,可以淘到一些老旧图书,过去的书很少盗版,老一点的版本也更有年代感和收藏价值,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淘到一些古籍善本。
静夜掩卷遐思,大千世界,万物葱茏。人,身为万物之灵,能来红尘里走一遭,实属不易,但是为了这份难得的机缘,我们也实在没有理由不珍惜、不感激。人在旅途,有好书相伴,尽情赏阅旅途中的每一处瑰丽风景,记住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足矣。
聊到最后,我把前几天看到的一首“读书谣”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分享给大家。
读书谣
熙攘人群中,
何处是家园?
茫茫黑夜里,
点亮灯一盏。
读书兴民族,
势壮如龙磐。
读书强国家,
旧貌换新颜。
读书塑灵魂,
美德代代传。
读书长智慧,
多读医愚顽。
读书怡性情,
其乐不可言。
春读禾苗长,
夏读静心田,
秋读气清爽,
冬读不惧寒。
晨读伴日出,
鸡鸣五更天。
夜读最静好,
灯火照无眠。
年少宜趁早,
朗朗声远传。
中年苦读书,
攻坚不畏难。
华发读书乐,
夕阳霞满天。
大家来读书,
奋力效先贤。
大家来读书,
全民总动员。
大家来读书,
书香满人间。
大家来读书,
中国梦灿烂。
人生有几何,
对书可当歌。
生活多坎坷,
读书且为乐,
来路阻且长,
书香能致远!
吕艳东担任国土微群月群主活动链接